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形式也有了转变,薪柴、煤炭、石油,无不是重要的能源。而今,由光伏、风能、核能和氢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掀起了第三次能源革命。虽说能源的更迭换代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潜在的威胁,例如核电站。
前不久,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位于福岛近海,深度55公里,震感强烈,多处出现停电停水现象。由于日本的建筑拥有较强的抗震性,且日本民众具有较高的避险意识,故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但实际上,真正可怕的是地震后引起的海啸和核泄漏等二次灾害。
地震之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快速检查了福岛核电站,起初没发现异常,但不久后福岛第二核电站冷却水还是发生了轻微泄露,这不由得让人担忧。
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地震后发表声明称,地震不会引发海啸,且相关核设施无异常。虽然有政府权威的保障,但日本气象厅官员镰谷纪子的一番“本次地震有可能是3.11地震的余震,未来或还将发生强震”的提醒话语,还是让不少人提心吊胆。毕竟,福岛核电站事故与苏联时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级别相同,是人类历史上唯二的7级核灾难,也是等级最高的事故,给两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至今都没有消除……
那么,通常会有哪些因素能使核电站发生泄漏呢?首先是天灾,也就是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核电站内部设施损坏,进而导致核泄漏;其次是人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另外,核电站的选址、核设施设计以及相关机构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影响乃至决定核电站是否安全。
各方面条件齐全,且操作人员素质过硬的核电站,可为人们服务几十年。但只要有一个地方有疏漏,核电站就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如此想来,同样是核能利用大国的中国,是否也会面临此类问题呢?其实我们不用担心什么:第一,中国的核电站选址条件十分严格,如必须满足低人口密度、较为稳定的地质结构、良好的气象环境,以及能提供充足的冷却水和淡水供应等条件;
第二,中国位于亚欧版块的东南部,沿海部分远离南北构造带以及菲律宾海版块俯冲带等危险地带;
第三,中国沿海水深范围绝大多数在200米内,并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况且在外海岛屿和宽广的大陆架前海海床的作用下,即使有海啸,也会被一一削弱影响力,最终的波及范围和威力相对有限;
第四,中国为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设立了极其严格且全面的管理体系,对安全防护工作极为重视。
可以看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极强的安全意识,让我们在免受核事故的同时还能享受新能源带来的便利。当然,居安思危的安全警钟依然需要长鸣,吸取他国教训,加强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永恒的工作。
由广州图佳哒公司供应的德国赢创德固赛的异丁基三乙氧基硅烷防腐技术和产品Protectosil BHN,已经广泛用于大亚湾核电站、岭澳二期核电站、大连红沿河核电站、防城港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卡拉奇核电站等国内外核电站的混凝土海工防腐,经过德国专家的跟踪测试,该技术可以使核电站的钢筋混凝土寿命延长50至100年,让中国建造的核电站项目更加安全。